教育研讨

让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6-18     点击:

“团队成绩的取得是学校长期以来重视科研创新、注重实践教学的结果!”近日,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启动大会(2024)现场,获评2023年度“研究生创新实践之星”的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2020级博士生陈子枫在获奖发言中这样说。

会上,我校作为杰出贡献单位受到表彰,在主办方公布的高校贡献力排名中位列第三。在随后举行的系列大赛启动仪式中,我校代表接过第七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旗帜,标志着今年这场全国优秀学子踊跃参与的创新实践赛事将在华科大举办。

图为我校代表接过第七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旗帜

而这,其实只是华科大创新创业人才教育探索之路上的一个亮点。一座座金灿灿的奖杯、一块块沉甸甸奖牌、一张张自信洋溢的笑脸……历经四十余年不懈探索,我校学子创新创业教育正结出累累硕果。学校育人体系与机制更加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已然形成,喻家山下澎湃着创新创业的活力。这背后,是学校长期以来的不懈探索,围绕育人根本,牢记初心使命、主动担当作为的向下扎根和持续深耕。

传承创新血脉

在不懈探索中擦亮创新创业教育名片

图为华中理工大学第一届少年班合影留念

图为上世纪,学子在实习工厂进行实习

图为启明学院Dian团队与联创团队合作开展项目

图为第九届“求是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现场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一直以来,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华科大率先谋划、提前布局。我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四十余年探索,逐步形成了创新实验班、本科特优生、学生创新团队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率先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孕育起步。20世纪80年代,学校提出对学生进行创造力培养,在国内招收首批“少年班”,其后创办“提高班”“教改班”,开始了课内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和实践。80年代中期,学校在国内率先提出“第二课堂”的概念,推动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80年代末期,学校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系列活动,进而发展成为每年上半年举办的“大学生科技节”和下半年举办的“大学生文化节”,两项品牌活动延续至今。1988年,“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基金”设立,用于支持实践项目,调动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

——纵深拓展,创新创业教育雏形渐成。1985年起,学校实行学习特优生培养制度,每年从本科生中遴选优秀学生进行特殊培养。这一时期,学校开始在课内探索推广开放性实验室,在课外加大对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的支持力度。90年代后期,落实“学研产三足鼎立、协调发展”的理念,学校把产业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另一个重要基地。1999年开始,举办“求是杯”创业计划竞赛,通过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等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

——持续发力,创新创业教育小有创获。进入新世纪,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开创新局面,走上了快车道。2004年起,学校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成立“科技创业”教研室,2005年,学校成立“大学生创业指导委员会”;2006年,我校成为“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首批10所试点高校之一;2007年,学校启动“大学生研究计划”和医科“全程科研训练”计划,每年吸引学生近2万人次参与创新活动;2008年,创办启明学院,为优秀本科生搭建更高水平、更具挑战性的学习实践平台。2011年,建立光电信息试点学院,探索“基于课程、面向群体”的创新人才培养。

——勇开新局,创新创业教育形成特色。面向新时代,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迸发新活力。2013年,依托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启动建设国际化示范学院(工程科学学院),实施小班精英化教育,培养具有多学科视野、扎实的科学和工程基础知识、国际竞争力和领导能力的创新人才。2015年9月,创建武汉国际微电子学院,探索校地、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2016年3月,出台《华中科技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更加健全,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体系更加完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更加浓厚,形成了具有华科大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华科大的闪亮名片和亮眼标签,如今,其内涵愈加丰富。

把握时代脉搏

探索更高层次的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图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

图为机械学院Focus团队与工人同在一线解难题

图为我校获评“国创计划”十五周年荣誉奖项“优秀组织奖”

图为我校在第十七届“挑战杯”中最高奖项数和获奖总数均居全国第一

图为第九届“广东工研院杯”创新创业大赛暨中国国际“互联网+”校赛举行

“石明锐同学参与创办实体企业,研发体积小、功耗低的光电接收芯片,产品服务近50家激光雷达制造厂商……”在2023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校长讲话中,这个名字引人注目。我校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19级本科生石明锐,先后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和“创青春”等赛事并获奖,作为联合创始人创立芯片设计公司,成果成功实现转化。“母校‘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始终是我的信条!”得益于“精耕细作”式的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多创新的种子正在破土而出。

放眼全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如何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摆在中国高校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校应在积极实践中寻求“如何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最优解,这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也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面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新“考卷”,华科大如何作答?

——将办学优势转化为学生的最优质教育资源

走进我校“四颗明珠”之一的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在2023未来科创学术论坛上,很多面庞稚嫩但对科研十分熟练的“课题负责人”面向嘉宾侃侃而谈。他们就是经过了两年“未来”式本硕博学习体验的,来自我校未来技术学院的120名学生。

作为华中地区唯一的未来技术学院,其面向我校全体本科生开展实验室轮转课程,让他们得以深度参与前沿科学研究。未来技术学院的系列尝试,正是我校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优质科研资源和成果反哺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学校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和协同推进全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新形势下要传承和发扬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同时将办学优势转化为学生的最优质教育资源。

2018年,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将办学优势转化为学生的最优质教育资源”。2019年,学校出台“本科教育五十条”,提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人文情怀和世界胸怀的卓越创新⼈才”,同年9月,工程实践创新中心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2021年5月,华科大未来技术学院成立,这是教育部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之一。同月,我校被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批准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2022年9月,获批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11月,获批建设国家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2023年4月,我校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学校全方位深层次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逐步构建起了独具特色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2023年6月,入选国家集成电路学院;9月,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一个个⼈才培养“特区”在华科大拔地而起,这些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区”正在不断打破学科专业边界,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培养国家急需的紧缺创新人才。

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创新创业基地……近10个国家级双创基地先后在学校挂牌。同样见证了华科大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卓越成绩。

——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融入体系、协同推进”的思路,成立以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以启明学院为中枢,逐步构建起了全校性创新创业教育网络,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逐步形成以“学生自主、强化实践、学科交叉、开放融合”为鲜明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全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创新意识启迪”“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实践训练”3个层次,开设不少于6门创新创业必修学分课程。目前全校已建设200余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此外,开设创新与创业管理辅修专业并面向全校各专业招生,每年专项经费支持本科生赴斯坦福、伯克利、哈佛等世界一流大学参加双创课程学习。修订学籍管理制度,开发“创新创业电子档案系统”,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推行“一生一方案”“一生一课表”……多措并举,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拥有堪称“私人订制”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为了让每个学子都在最适合自己的赛道上尽情奔跑,学校还实施了“转出无门槛,转入有要求”的转专业政策,学生可自主确定学术型、管理型/复合型、创新型/创业型的学习发展路径。科研训练、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大赛获奖、创新创业实践等,作为课外学分,得到了教务部门的认可和肯定。在校大学生取得突出创新创业成果者,甚至可获得保送研究生加分,而在校友、企业、社会捐赠资金的支持下,一笔笔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和奖助学金为学子的一个个梦想插上翅膀。

通过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全校范围内建立起了统一领导、齐抓共管、运转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覆盖面目前已达到86%,每年有5000余人次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赛事,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团队每年吸引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学生超过2万人次。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等荣誉。

——动员多方力量共育创新创业教育良好生态

在校内,学校发挥研究型大学科研优势,推动优质科研资源和成果反哺创新创业教育——出台制度要求科研基地、团队、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向本科生开放;鼓励和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为高水平课程、实验实践项目、教学案例和教材等教学资源;从低年级开始加强科研训练,推动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和主体,为进一步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学校积极推进“教师、导师、讲师”三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落实主讲教师、课程责任教授、华中学者奖励计划等制度,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同时,由校友、企业家等900余人组成的创新创业导师团支撑,每年举行创新创业讲坛论坛100场次以上,为学子们带来产业前沿的一手资讯。

在校外,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及遍布全国的10个事业单位法人研究院,成为了学校教师丰富行业产业、工程实践背景和经验的绝佳平台,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指导提供支持。与此同时,各类转化平台与学校共建校园创客空间、众创空间,也为学子们提供了深入行业产业一线的实习实践平台,有效衔接了创业项目与相关产业资源,让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更“接地气”。

从课内到课外、从创新到创业,从校园到企业……以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等平台建设为抓手,学校不断推进科研、教学、产业相互结网,并与校友网络、企业家网络、社会服务网络、学生组织网络等相互嵌套,一个高度开放互联的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已然形成,多方深度参与,在校内外精心培育了创新创业教育大生态。

奋进新的征程

面向未来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华科大样板”

图为“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2023级新生入学教育报告会

图为未来技术学院学子实验室轮转课程成果展示

图为师生前往企业了解创新产品

从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到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从“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到“华科大系”创业者,有着良好创新创业传统和文化的华科大,仿佛已将创新基因植入血脉,探索和实践高水平人才培养的脚步始终不曾停歇。

在2023年的暑期工作会议上,校长尤政院士作了“顶天立地 追求卓越 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专题报告。他强调,学校将从六个方面进行深化改革,其中之一就是要进一步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培养。

“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是不是实现了超常规突破?”“我们的师资结构是不是合理?”“我们的条件保障机制是不是足以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会上,一个个情真意切、掷地有声的提问引发与会师生员工的深思。学校也将2023年9月至2024年7月确定为华中科技大学人才培养与教学研讨年。

新矛盾呼唤新变革,新时代要有新作为。面向未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如何创新?华科大如何打造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样板?

从深化改革中激发破局力量,一系列具有“四梁八柱”意义的改革举措,已悄然在全校拉开大幕。

——加强专创融合,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以创新为内核、以育人为导向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只是针对少数有志于创业学生的单独“处方”,而应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根本任务。学校始终致力于建设面向全体学生、适应不同学生能力发展和成长需要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与文化素质基础教育、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识与专业结合、必修与选修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同时,针对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设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

——加强科研育人,将科研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接下来,学校将持续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积极培育和依托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教学研究成果,推进相关成果向课程、教材、课件、案例转化落地。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进展、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推动学生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的研究性学习,逐步将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鼓励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科研项目有机结合。

——加强机制创新,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强体系,也要配强队伍。学校多措并举,不断提升专业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同时,建立校友联络机制、企业导师邀请机制,建设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师队伍,邀请相关学科、专业所属行业和领域的科学家、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参与专业课教学或指导,让学子及时了解学科新进展、技术新发展、产业新动态。通过系列制度改革,将教师指导学生科研训练、竞赛实践、创新创业等计入教学工作量,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尤其是高水平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指导的积极性。同时,以工作坊、讲座、沙龙、研讨会、观摩课等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培训,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理念。

创新启迪梦想,创业绘就蓝图。无数华科大学子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书写了一张张精彩青春答卷。创新创业的活力在喻家山下涌动,将有更多敢想会创的学子从这里走出,引领未来,走向世界!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1952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